曾国藩:只耕不读,
1
人民日报曾经推过一篇文章,大概是讲湖南的一个村庄。 30年来,1288户培养了21名全日制博士、数百名硕士。实在是令人佩服啊!本文总结了三个“秘诀”:家风传承、乡风文化、鼓励政策。
两年多前,央视还报道过浙江的一个村庄,出过状元1人、进士22人、百余人。民国时期,进入黄埔的有18人……据统计,产生了近300名官员。总结起来,基本上和上面湖南的村子差不多。耕读文化代代相传。一旦你功成名就,有才华,就会反哺村庄。村里本身也有一定的鼓励政策。
务农和学习是家庭传统的基础。只有这样的家风,才能产生积极的影响,带来积极的乡贤文化和鼓励耕读的鼓励政策。同样,我们也要制定一套鼓励耕读的政策,倡导乡村道德文化,让耕读成为一种光荣和信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继续反哺这种耕读文化。
2
什么是农读?
“农”是指从事农业劳动。耕田可以生产庄稼,可以收获庄稼,可以养家糊口,可以建立生活; “读书”就是读书的意思。读书可以领悟诗书,成就礼义,修身养性,树立高尚的美德。耕作是生存之本,读书是人生之本。古人云:耕而不读书者如猪;不读书者如猪;不读书者如猪;不读书者如猪。只读书而不耕耘的人,就像虫子一样。不用说,这个说法非常简单。说得优雅一点,就是生存,就是生活。区别就在于读与不读。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听到的故事大多是这样的:每一个成功的家庭故事背后,往往都有辛苦劳作的年迈父母和受过良好教育、勤奋进取的孩子。许多简单的原因往往是最令人悲伤的。 “无论多么困难,我们都要让孩子们继续读书。” “只要孩子们愿意读书,哪怕是卖铁,我们也会支持”……
作为一个成年人,更容易理解这种悲伤。当别人的孩子收拾好行囊,跟着父母坐上南北的火车,去陌生的城市赚钱养家。然而他们却用父母的血汗钱去外地读书……也许他们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读书。读书也许不能改变什么,但他们愿意给孩子一个改变生活方式的机会。
3
曾国藩大家都很熟悉。曾国藩出身于半耕半读的家庭,来到京城。他看到了更多的风景,走出了更辉煌的人生,传承了一切让他一生成功的东西。这是曾氏家族传承下来的务农读书的家风。
从古至今,一代能臣、大师、天才无数,但齐家大多都是平庸之辈。以唐朝为例。李世民,一代天才,有一堆儿子,但实在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房玄龄的儿子房邑,荒唐无知……;杜如晦的儿子杜赫与方毅一样爱情,毫无用处,也不守法。李承乾叛乱后失败,被杀;而我们的神探狄仁杰饰演的狄景惠,当官后已经不知道自己是谁了。为狄仁杰立的碑全部被拆毁。真丢脸。我盖了房子,我儿子拆了墙!
算起来,在治家方面,曾国藩几乎是中国最有能力的人了!
当然,曾国藩的治家经验并不是他随随便便想出来的。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和积累,曾国藩这一代人在高度上可以说已经达到了顶峰。后人虽达不到曾国藩的水平,但触动广泛:其子吉泽善诗书画,还自学英语,成为晚清著名外交家。季洪在研究古代算术方面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他的孙子还有曾广俊诗人这样的人;曾孙还产生了曾兆伦、曾润农等学者和教育家。这一切的成就,都与他种田、读书的家传密不可分。
4
曾国藩在家书信中,经常教导弟弟、妹妹、侄子们遵守农耕传统和读书文化。他经常强调勤勉,读到:“家中兄弟、侄子、外甥,应常以勤敬二字为法”。 “兄弟在家,总要教导外甥勤奋、恭敬。” “除了读书,教侄子扫屋、擦桌凳、收粪锄草,都是极好的事情,千万不能做,因为这有损尊严。”在曾国藩看来,只有勤奋务农读书,才能使家庭更加富裕。
仅仅说这是自然的还不够。曾国藩通过自己的成长经历和自己的学术道德修养经验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
八个字分别是:书(勤奋读书)、菜(种菜)、鱼(养鱼)、猪(喂猪)、早起、扫(干净)、考(祭祀)、宝(请客)。人很好)。八个字包括读书、耕作、孝友、睦邻四个方面。菜、鱼、猪、早饭、扫把,都属于“书耕”的范围,后人戏称其为治家的“八宝米”。一个家庭如果有这“八宝米”,则一生财富无穷。
5
曾国藩出身于农民家庭,对农耕和读书有着更真切的认识。耕是为了养生,读书是为了明道。这也是他能够恪守儒家规范、勤政廉洁为官、严于律己的根本原因。也是曾氏子孙人才辈出、长久繁荣的重要因素。
曾国藩:只耕不读,以上就是本文为您收集整理的曾国藩:只耕不读最新内容,希望能帮到您!更多相关内容欢迎关注。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探秘猎奇网 » 曾国藩:只耕不读(耕读天下富厚日新 曾国藩)